申茵
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
婚姻家事与财富规划法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

遇见MBA,遇见自己
一、“老律师”的迷茫
报名MBA之前,我是一个长年奔波在“家-法院-律所”三点一线的律师,领着团队小伙伴们忙碌于开庭、见客户,无暇思考。时间塞得满满当当,但偶尔静下来也会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,似乎工作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不能替代想要“经历未知”和让心灵更充盈的渴望。
经过长时间的考虑,我决定重返校园,为岁月留下一道折痕。 我没有“拿文凭”、“拓人脉”、“专业深造”的想法,纯粹为了开阔视野,所以希望进入一个由各行各业的同学组成的学习环境,课程涵盖的范围最好高度综合,而且是我较少接触的领域,教学模式不能与过往受教育方式雷同,最后香港浸会大学MBA成为不二之选。
二、左右采获
2年的学习时间,对于工作超负荷的律师而言,可谓难上再难。幸好MBA是周末学习,时间勉强可以统筹。一声“芝麻开门”,领导力、会计、金融、市场营销、供应链管理、投融资策划等多10余门学科的大门一扇扇地打开,从最初的新鲜感到后来的畏难再到适应,收获超乎我的预期。
二年时间,海量的信息,每门学科很难说学得特别深入系统。有个最深切的感受,MBA的课堂上,教学双方的沟通是开放式的,老师要求你一边思考一边讨论。所有问题,只要回答或论证合乎逻辑,并无对错之分,也无标准答案,更没有权威与服从,有的只是师生之间,同学之间,不同观点的自由碰撞、独立思考、热烈讨论,对于从未经历过中国大陆教学模式以外的大多数同学而言,这是一个全新体验,学习不是任务而是乐趣与滋养,如此,学到的知识被深刻记忆和灵活运用,可谓教学相长。或许这才是“教育”的应有之义吧。
有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学习感受:"大学精神的本质,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,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。天真的人,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"。所以,2年学习由始至终,被改变的不止于知识结构,还有思维方式,学习方法,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,再加上经历,这是我全部的收获,将受益一生。
三、欢喜相遇,感恩于"浸"
班级里有太多学霸,令我仰望。每门课的小组讨论,分工合作,又回归闭环,由某一个同学综合总结,这种训练让每个人的行为系统越来越优化,从而养成良好习惯,变得更正面高效。在长期相处的过程里,同学之间逐渐了解,友情加深,知识的触角也伸向了各行各业。
再说说学校的教授,深刻印象的太多了,挑选主修课首尾二门的教授说说。黄旭教授,授课非常精彩,文学、历史、艺术、心理学,无一不精,为人通透,眼神清澈,无论男生女生都很“爱”他和“领导力”这门课。
陆定光教授上课常“留堂”。课程结束时,我专门写过一段朋友圈文字,摘抄如下:“光阴似顺流而下的波浪,稍纵即逝;品学却如逆流而上的舟船,步步费力。转眼最后一门主修课结束了,下周要考试!陆老师其人:不开口时简静如疏竹,一上课便滔滔不绝,说到精彩开阔处又隐隐有高山流水之气。师生互动多时,他会很开心,越说越多,经常忽略了学生们渴求的眼神 (一般是饿了、想上洗手间了、想回家时会流露出的眼神)。直至最后一堂课才顿悟,老师做到了诲人不倦,我们却没有学而不厌!这真的是一位尽责的好老师!”。
另外,面试过我的李远华教授,他是一个和善内秀的人,永远耐心细致,上他的课每个细节都不要想疏忽,因为他总会出问卷,你得随时准备好填写。
还有哈工大的胡老师、姜老师、王老师们,群里无数提醒,周末各种零食,平日事无巨细的安排,太多的记忆了!写到这里,惭愧之感油然而生,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,永远都想“给”你很多!时间疏忽而过,现在想想,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,我并没有尽到学生的本分。
四、结语
2年学习,让我懂得,受教育并非只是为了“职业”需要,更是为了学会“做人”。“职业”培训的意义在于端好“饭碗”;而“做人”,则需要有趣味,有意义。感恩这一段经历,感谢学校及老师们的“给予”。
更多校友的分享